카테고리 없음

筆塚(筆塚)

solpee 2012. 8. 29. 15:25

笔冢

 

长沙僧怀素,好草书,自言得草圣三昧。弃笔堆积,埋于山下, 谓之(号曰)笔冢

장사승회소  호초서   자언득초골삼매   기필퇴적  매어산하  위지(호왈)필총

 

 장사 승려 회소는 초서를 좋아하였다. 자언첩을 얻어 초서 삼매경에 골몰하더니 털이 닳아 없어진 붓이 쌓여 산을 이루었다. 사람들이 이를  일컬어 필총이라 하였다.

 

☞.圣(聖); 힘쓸 골, 성인 성, 물줄기 경. 여기서는 힘쓸 골로 읽어야 할 듯.

☞.于=於; 어조사 어.

☞. 笔冢(필총)은 书冢(서총) 또는 坟堆(분퇴)라고도 한다.

 

 

【笔冢】唐李肇《国史补》:“长沙僧怀素,好草书,自言得草圣三昧。弃笔堆积,埋于山下,号曰笔冢。”o指人刻苦习字。唐裴说《怀素台歌》:“笔冢低低高似山,墨池浅浅深如海。”

后怀素(737-799)俗姓钱,长沙人 

1、“怀素家长沙”(9) 

《佩文斋书画谱》上说“长沙僧怀素好草书,自言得草书三昧。嗜酒以养性、草书以畅志、凡一日九醉,时人谓之醉僧书。”据怀素《自序帖》可知,其为长沙人,字世藏真,俗姓钱。唐著名书法家,以善“狂草”名世,曾写穿漆盘、木板,秃笔成家,居“绿天庵”,与张旭并称“颠张狂素”。《中国书法名作鉴赏》说他是潭州人(10)。文老则说“为长洲钱氏子。”经太湖北,为游猎场所;二是旧县名,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治所与吴县同城,即今苏州市。当与“怀素家长沙”无关。潭洲治今之长沙,“长洲”亦或许是“长(沙)、(潭)洲的简称?但这一说法又缺乏依据。 

2、生卒年月 

《辞源》怀素条“参阅《宣和书谱》唐· ┉释怀素。“交其生卒年定为(725-785)。持这一说法的还有《辞海》、《中国书画辞典》(11)、《语文知识辞典》(12)、《中国书法简史》(13)、《中华文物鉴赏》(14)、《唐怀素自叙帖真迹》(15)、《书法篆刻》(16)等.怀素《圣母贴》自题“元九年岁在癸酉巳月”,《草书千字文》(墨迹)款书“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书时六十有三。”贞元十五年是799年,据此可以推定其生年为唐开元二十五年, 即737年,采用这一说法的有《中国书法熊蜂》(17)、《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辞典》(18)等。其卒年应当在贞元十五年(799)其六十三岁之后。贞元九年岁在癸本是793年,怀素还可能在死后书写圣母、千文二帖,由此可知其生于725年卒于785年的说法是靠不住的。 

3、《唐文拾遗》的记载 

《唐文拾遗》(19)卷四十九上说“怀素,唐文九百十二传。”此处将后怀素与《全唐文》的前怀素误为同一人了。今人在《唐文作者索引》中分别出条“怀素(南阳人)”,小传、作品载《全唐文》;“怀素(长沙人)”,作品载《唐文拾遗》。《唐文拾遗》共录后怀素文六篇: 

(1)“《自序帖》(宋拓本)”,共702字。  

“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·····时大历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”是其作,早有定论·真迹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,此帖系纸本,草书·卷高28.3厘米,长755厘米,共126行,首六行早损, 是宋代苏舜钦补书的·文物出版社“怀素(725-785)尝为玄奘三藏法师的门徒·”(20)不仅将二人混为一谈,而且生卒时间也搞错了· 清 吴其贞《书画记》有录·  

(2)“《酒狂帖》(书画汇考)”,共125字·  

“酒狂昨日过扬少府家,风逸少、阮步兵帖,甚发书兴也, 颠素何可至此····藏真”· 藏真是后怀素的字, 可知是其所作·《书画题跋记》、《云林遗集》均有录· 

(3)“《右军帖》(淳化阁帖)”,共49字· 

这一篇是谈论书法的,是其所作· 

(4)“《圣母帖》(湖南通志)”,约430字· 

有缺字、残字,文末有“贞元九年岁在癸酉巳月”,从时间和草书风格上看亦是其作·宋时刊石,现在西安碑林·《 州山人稿》录·  

(5)“《秋风帖》(宝真斋法书赞)”,约40余字· 

有缺文,是其作· 

(6)“《律公帖》(同上)”,共48字·  

文末有“沙门怀素白·”草书, 是其作·宋元佑八年(1093)淞师雄刻石,现存西安碑林· 

4、关于《食鱼帖》 

上文谈到的《食鱼帖》亦是伤口,文曰“老僧在长沙食鱼,及来长安城中, 多食肉,又为常流所笑,深为不便,帮久病不能多书, 实愧予报,诸公兴善之会, 当得扶羸也·即日,怀素藏真白·”(录自《全唐文》)·此帖纸本草书,56字(21)·纵29厘米,横51.5厘米,八行· 真迹藏青岛市博物馆·经与原件对照,“愧予”二字残,该馆释作“疏还”;“诸公”应为“诸群欲”三个字,此系《全唐文》明显错误;“即日”该馆释作“九日”,原迹模糊不清·真迹前有米汉雯题“翰珍”二字, 后有宋人吴喆、清人何元英跋,《书画题跋记》、卞永誉《式古堂书画汇考·书考》、吴升《大观录》卷三均有录· 此帖是后怀素作品无疑,而《全唐文》竟不知有二怀素,故此将其误收于前怀素名下了·   

    书冢

     偶见唐朝 李肇在《国史补》中有一段话:“长沙僧怀素,好草书,自言得草圣三昧。弃笔堆积,埋于山下,号曰笔冢。”怀素所书法帖的影印本至今仍广泛流布,而其立笔冢的说法,在笔海当中将永远传为佳话。
     古人在书写过程中,对于书写工具非常珍惜,他们对笔、墨、纸、砚有相当的感情,故秃笔无用,不忍焚毁,堆埋山下,立为笔冢。但有没有因迫于时势,将自家的书焚烧或弃置,因长时间怀念那些书而在心中立个书冢的呢?